课件编号9040393

《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8次 大小:732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分析,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教材,课后
  • cover
《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设计思路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为了解决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低效现实,我校提出了“问题立教,问题导学”(由六大环节构成:问题切入、问题启发、问题探究、问题答疑、问题反馈、问题拓展)的课改理念。即:在教和学中,师生双方都要有问题意识,因问题(如课标要求和学情)而确立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环节和师生活动也由问题贯穿。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本课的具体要求,我将本课设计如下: 二、课前活动设计 1、预习教材《扬州慢》92—94页的内容,扫清字音障碍和字义障碍,疏通词义。 2、查阅搜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姜夔作品的评价(基础稍差学生不作要求) 3、查阅搜集词人姜夔的介绍,知人论世。 4、自学小序。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扬州慢》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模块中的一首词,其教学重点是体会南宋词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多样化发展的特点,感受“寄慨遥深”“隐约幽微”的南宋词风格,感受南宋后期,战争频繁的社会背景下,一些爱国志士借词抒发,用曲折隐晦的笔法,表达饿黍离之感和身世流落之愁。 2、学情分析: ①经过了半个多学期的《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已经掌握了鉴赏诗词的几个角度(语言、技巧、情感、形象等)和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如知人论世,看题目、注释等小技巧)。 ②能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能够利用所掌握材料对作品进行分析鉴赏。 ③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高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并且愿意与同学们交流、合作。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本词中间接抒情的手法,理解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对抒情的作用。 ②掌握“抒情方式”题型的答题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自主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责任感 4、教学重点: ①体会词中“清冷”意境和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黍离之悲” ②理解并掌握“抒情方式”题型的答题思路,掌握对比、虚实相生的手法。 5、教学难点: ①鉴赏诗歌中的景物特点,感受体会“清冷”意境和“黍离之悲”。 ②掌握虚实相生、对比手法在抒情中的作用。 6、教学准备: ①教学之前,仔细研究课标和本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②网上下载所需要的扬州风景图片、《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音乐、曹灿朗诵音频《扬州慢》、视频材料“扬州宣传片”等多媒体材料。并对上述材料进行编辑,以适合本教学内容的需要。 四、教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并遵照《新课程标准》中“在课程布置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这一要求,我将教学方法设计如下: ①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疑置难、引发思考、引起思辨,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去达到教学目标。 ②设置多种朗读活动,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诗词情感,整体感知“黍离之悲”。 ③设计多次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讨论探究和交流中获得真知,突破重难点。 ④设计多种形式的交流展示活动,在交流展示中突破重难点,增强自信心。 五、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资源 (来源) 媒体使用方式 媒体作用 设计意图 导入 充满感情地朗诵: 在古典诗词中,扬州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