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047810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8《说“木叶”》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500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 cover
9 说“木叶”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读文本,梳理脉络;辨析“树叶”“木叶”“落叶”等语言表达的不同意味,明确“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理解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把握其意蕴,进而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途径。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树叶”“木叶”“落叶”等在艺术领域的差别,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进而把握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燃情木叶,激趣导新 师生同吟杜甫七律之冠《登高》。? ?? 想象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摹的画面。 老杜登高仰望,但见漫天落叶萧萧下,滚滚长江东逝水,不由感慨万端。 由此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何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还是有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为我们解开这一悬疑吧。 二、感知木叶,提要钩玄 1.知人论世。 林庚,字静希。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与季羡林等人并称清华园“四剑客”。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年事已高的先生决意退出讲坛,为学生最后一次讲屈原和李白。开讲那日,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却讲得激情飞扬,贯通古今,出神入化。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神奇般地复活了。一堂课下来,听者皆感慨:诗歌竟然可以讲到如此境界! 2.速读精思。? (1)正音释义。 袅袅(niǎo) 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ēn) 涔阳(cén) 窸窣(xī sū) 言荃(quán) 照浦(pǔ) 初读文本,批注存疑。 逐段标出序号,划出段中古诗句。 存疑1 这些诗句中都是用“叶”做意象吗? 有的是“木叶”,有的用“叶”,有的是“落木”,有的是“树”。 存疑2 对于“树叶”这个物象,融入诗歌后称呼最多的是什么? “木”字。 存疑3从课文看,“木”与“树”含意有别,你从中悟出什么? (3)分组讨论,提取整合体现行文脉络的疑问句。 提炼各段关键句,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第一部分(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 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 (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 两个艺术特征: 1、含有落叶的因素; 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三部分(7)“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3.授之以渔。 本文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文化随笔,篇幅很长,引用诗词颇多。不妨运用教材所说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 三、美品木叶,知微见著 1.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文题《说“木叶”》明确本文讨论的中心是“木叶”,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 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过渡:一般来说,“木叶”可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 2.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1)“树叶”与“木叶”。 “树叶”与“木叶”的差别在于“树”与“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