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056799

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38张PPT)+教案+微课+素材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2次 大小:2606646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微课,教案,PPT,38张,课件,唐诗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重点) 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诗中对环境、人物的精彩描写。(难点) 感受作者身遭苦难却希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重点)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奇然带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3.歌行体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特点是: (1)篇幅可短可长。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厌不拘,可以换韵。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 1.解释文题 “茅屋”,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所建的草堂。“为……所……”是一个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 “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吹破,点明了诗歌所叙述的主要内容和诗歌的体裁。 2.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四、精读品析 (一)品读第一段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深,狂风怒吼,卷走了我屋顶上几层茅草。茅草乱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怒号”把秋风拟人化,从听觉上写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卷”字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强劲,生动地写出茅草随风卷起的情态;“三重”既写出了风的猛烈,也写出了茅屋受灾严重。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使用了哪些动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飞 渡 洒 挂罥 飘转 沉 细致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写出秋风对茅屋的破坏,流露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3.诗歌第一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秋风破屋,吹走茅草———痛惜 (二)品读第二段 南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1.“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照应?“我”叹息什么? “倚杖”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