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058100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求谏》教案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192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020-2021,学年,人教,高中,语文,选修
  • cover
教案:求谏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能解释“举措”“颜色”等古今异义词和 “寻”“遇”“理”“信”等多义词语意思,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求谏》原文。 2、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中体现的观点,认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对开创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的意义,进而领悟求谏这一治国之术的政治和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中体现的观点,认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对开创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的意义,进而领悟求谏这一治国之术的政治和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设疑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ppt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李世民 二、预习检测:(以学案形式下发练习) (一)一词多义 信 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2、愿陛下亲之信之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低眉信手续续弹 寻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飞来峰上千寻塔 遇 1、惟君臣相遇 2、进,与曹遇于赤壁 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4、盖追先帝之殊遇, 报之于陛下也 理 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2、当窗理云鬓预 3、文理有疏密 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二)古今异义 1、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古义: ; 今义:颜料或燃料 2、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古义: ; 今义:举动措施 3、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古义: ; 今义:遇见彼此 (三)句子翻译 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第1段) 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 么可能呢? 2、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第4段) 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 3、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第6段) 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 来啊 三、知识介绍 ?1)“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2)、《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贞观政要》,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四、解题:回忆《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是被讽喻“纳谏”。而“求谏”是唐太宗主动要求大臣们敢于向自己直谏。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求治,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贞观之治”,其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五、研习课文 1、从课文中,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