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073498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

日期:2024-06-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277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1课,核舟记
  • cover
11* 核舟记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 【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散文家。著有《茅檐集》等。 【新课讲授】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个特征来写的?(用文中一个词) 明确:“奇巧”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 明确:“总—分—总”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具体地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第三部分(第6段):对“核舟”总结、评价。 【课后作业】 初步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新课讲授】 问题探究 第一部分(第1段)。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2)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明确: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找出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明确: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第二部分(第2—5段)。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紧扣“奇巧”二字的? 明确:从船舱内“相望”的雕栏,从可启可闭并刻有东坡名句的八扇小窗来紧扣“奇巧”二字。 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又是如何介绍的? 明确:主要介绍了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位置: 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 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 神态: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第3段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明确:有三个特点:①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