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082231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件(共20张PPT) 朗读音频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80次 大小:146616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0,朗读,PPT,20张,课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课件网)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学习目标 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 理解诗歌大意, 概括“洞庭湖景象”; 3、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4、背诵、默写诗歌。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 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 诗人之一,与王维并称“王 孟”,生活在大唐盛世。早 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 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历于吴越。这首诗是孟浩然写给右丞相张九龄的一首干谒诗。 孟浩然(689-740) 关于“干谒诗” 干谒,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当时位居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器重。干谒诗的文思情采最能看出作者的风骨、人格。有的满篇卑躬屈膝,奴颜媚骨;有的满篇叫苦不迭,乞人怜悯;也有的自命清高,恃才傲物;而孟浩然的这首干谒诗则写得情采飞扬,不卑不亢,点到为止,含而不露骨,实为干谒诗的精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写作背景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朗读节奏:二三 重点词语 【1】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4】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5】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6】济(jì):渡。 【7】端居:安居。 【8】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9】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 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10】徒:只能。 【11】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得平平满满,浩瀚的湖面与天浑然一体。 蒸腾的水气笼罩着广阔的云梦二泽,湖中的波涛拍击着坚固的岳阳古城。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当。 坐在岸边望着垂钓之人, 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译文 1、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势。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示的图景。 画面描述: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地摇晃起来。 这一联用夸张的手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 3、赏析颔联的妙处。 4、颈联中一个“耻”字道出了什么? 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心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诗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荐举出仕。 5、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化用典故;隐喻想做官但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 洞庭全景。 水天交接 浩瀚无涯 湖水声势。 气势磅礴 雄浑壮阔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用窄小的立体来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