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092257

五下第10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三课时 教学课件(43张PPT+2素材)

日期:2024-12-22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71次 大小:445183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五下,10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三,课时,教学课件
    (课件网) 新知导入 上古时代,黄河三门峡河道狭窄处有一座山矗 立在黄河的急流中,影响河水的通行,大禹治水时把两边的河道凿宽,这样这座砥柱山就像一根柱子样立在急流之中。三门峡分人门、神门及鬼门,其中鬼门最险,而砥柱却巍然屹立在急流中 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 新知讲解 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主张全民族抗战、持久抗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并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到底,为全国人民树立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视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36年的中国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早在1935年以前,共产国际就号召国内要建立起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刻不容缓。中国共产党深明大义,积极促进国共两党进行合作。但蒋介石顽固不堪,采取消极政策,这让爱国将士很是为难。 1.在1936年12月12日之前,图中三方是怎样的关系吗?这样的关系会造成怎样的结果? 2.1936年12月12日以后,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变化的转折点是什么? 1936年的中国 1.日本侵略华北,民族危机加深。 2.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4.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共产党的多次努力争取下,在西北与红军在抗日基础上实现了联合抗日。 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提议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1936年 12月 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张学良 杨虎城 张学良和杨虎城知道“兵谏”所带来的后果,但他们仍然冒死谏言,舍生忘死、一心为国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正是有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兵谏”,才建立了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秘密软禁起来,由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 查一查资料,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那段史实。 中国共产党在关键时刻,总能以大局为重。自此,国共两党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正确方略的制定者和引导者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全民参战,开展灵活多样的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铁道游击战、水上游击战等,出其不意、遍地开花,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这是史无前例的军事创举,谱写了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光辉篇章。 游击战 油画《地道战》 油画《地雷战》 尽管武器装备落后,作战环境恶劣,但是中国共产党机智地想出形式多样的游击战,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在战略上牢牢牵制了日军。 由于敌人的疯狂扫荡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的生存遭遇严重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