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143716

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 19.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教案

日期:2025-09-20 科目:美术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396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园林,美术,春色,艺术,中外,漫步
  • cover
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与建筑艺术欣赏的内容并列,介绍了中外杰出的园林艺术成就。园林是单体建筑的环境,又包括在广义的建筑范畴之中,可谓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因为园林的创作素材既可以包括山丘、河流、花木甚至动物等自然元素,又可以包括雕塑、碑刻、小桥、石级等建筑小品,并且相对于建筑而言可以较少地受到使用功能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因而创作手法极为丰富、灵活,往往营造出独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艺术气氛和效果。因此,在这里极有必要将古今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介绍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园林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人来自于自然,有热爱自然的本性,因此愿意在自己的人工生活环境中引入自然的元素,或在自然环境中加以人工的雕琢,创造赏心悦目的游憩空间,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园林往往比建筑物更多地表达出造园者对优美意境的追求、对内心情怀的抒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建筑艺术同样,形形色色的园林也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乃至哲学思想。对不同民族、国家的园林艺术的介绍,可以为大家打开一扇窗,从中窥见它们背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对其中异同的比较与分析,也将是非常有趣而值得探讨的话题。   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园林的特殊地位。如果说中国的建筑在古代被视为“匠人之学”,没有被列入高雅艺术的范畴,并且为文人士大夫所不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叠石理水的造园艺术,却被历代文人视为与琴棋书画同样高雅的艺术追求和修养。他们亲自进行设计、创造,借园林的风格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感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不仅在诗词歌赋中留有大量关于园林的记述,还流传下一些关于造园理论和方法的专门著述。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苏州园林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有趣的是,发源于苏州的昆曲艺术则同时在列。其实这并非巧合,它们二者都集中地体现着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从《牡丹亭》中杜丽娘唱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开始,昆曲的许多内容都和园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常常取材于园林或吟唱于园林,二者有一种天然的契合。因此,本课的题目引用这个名句,也是想表达昆曲与园林相融的特殊意味。   总之,学生们应该深切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不能固步自封,这样才能对古今中外的园林艺术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客观地评价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更好地理解民族传统,将其发扬光大。这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内容结构   本课围绕着世界各国的园林艺术展开讲解,大致分为七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1—6自然段,是全文的统领和概括,总体阐释了园林的形式、性质、功能以及文化内涵等。   第二部分包括7—13段,主要讲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造园专著《园冶》(成书于明代,作者计成)中的名句,概括了中国古典园林写仿自然、寄情山水的艺术特色。   第三部分包括第14—16段,描绘了日本传统的“枯山水”园林的艺术氛围,并阐述了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的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点明了日本园林独特的艺术价值及对西方园林的影响。   第四部分包括第17—20段,先是以对人文主义的描述阐释意大利人文主义园林的发端,而后介绍了它的实用价值、造园形式和艺术风格。   第五部分包括21—23自然段,介绍了法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法国造园大师安德烈·勒诺特及其代表作———维贡府邸和凡尔赛宫花园。   第六部分包括23—28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