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149771

第2课《回延安》教案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38436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课,回延安,教案
  • cover
2 《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课文导入】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背景资料: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在大会期间,诗人受到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他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书写这次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3.知识资料 信天游《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这种民歌的特点是: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感情上一般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五、精读品味 1.在“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中,“抓”和“贴”字属于什么描写方法?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动作描写。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一个“搂”字,则写尽了诗人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拟人。这两句诗中“唱”“笑”“把手招”,分别描写了“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表现了诗人故地重回无限喜悦的感情。 3.“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这两句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是过渡句。在内容上:连举两个地名,表现出延安人民当年欢送、今日远迎,情意殷殷。诗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觉得回到了久别的家中。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追溯当年相送,写出今日相迎,自然地引到忆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4.试分析“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的含义。 这两节诗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