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15048

5.23 马说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147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5.23,马说,教学设计,人教,八年级,下册
  • cover
23 马说 教学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积累字词 翻译课文 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师提示: 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 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 食(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这)马也 才美不外见(表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 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 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马鞭)而临之 其(难道)真无马邪 其(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a.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a.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