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158424

3 短诗五首 《 断章》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32476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短诗,五首, 断章,课件,27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断章 卞之琳 一、现代派诗人卞之琳 1、作家小传 (1910—2000) 现代诗人、翻译家、文学研究家。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 1929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并从事诗歌写作。1933年后在保定、济南等地的中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成都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后赴延安,在鲁艺任教。1940年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教授。1947年赴英国专事创作。1949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等。 “风景”飘到天上去 新文化运动最后的诗人-- 卞之琳 2000年12月8日,卞之琳就要九十大寿了。在这个热爱人瑞的国度里,在这个用怀旧填充想象力和鉴赏力的年代里,人们都在等待着一道风景重新出土。毕竟,曾亲身参与过新文化运动的诗人,目前硕果仅存的只要他和臧克家了。 ???? 然而在庆典到来之前,“风景”以一种飘逸的姿态突然离开。他毅然拒绝了世人膜拜他衰迈身体的企图,从而将他用白话铸造的那个诗歌世界从物质世界中剥离出来,使风景的核心得以完整保存。 ???? 这是一个悲伤时刻,也是一个完美时刻,在智慧的彼岸,他此刻一定正在微笑,因为他知道风景已经成为它本身,那里有梦想、热血和柔情。 2、卞之琳诗歌之特点 内容上多是对人生存在价值、存在感受的体味与表达。 艺术上一是在诗的整体象征性意象中融入其哲理性思考,二是追求“诗的非个人化”风格(冷峻的感情,客观的态度)。 3、卞之琳诗歌的历史地位 卞之琳诗呈示了中国现代主义诗从早期象征主义向后期象征主义转变的轨迹。他调整了新诗的观念,淘汰了伤感和放纵,讲求艺术自觉和自律,实现了从软抒情向硬抒情,从单声部向多声部的转换,突出了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诗的综合特征,以一套新的诗语系统建构了新的美学原则,并创作了虽为数不多但质地坚硬、品质优良的诗作,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史的重要事件。(张同道《探险的风旗———论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潮》)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一九三五年十月 ? ? ? 《断章》的主旨 《断章》的主旨曾引起歧义的理解。刘西渭开始解释这首诗,着重“装饰”的意思,认为表现了 一种人生的悲哀。诗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这样。他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看来,诗的“言外之旨”是不能靠字面上一两句话完全捕捉到的。它的深层内涵往往隐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诚然如作者说明的那样,表达形而上层面上“相对”的哲学观念,是这首《断章》的主旨。 静物:风景、桥、楼,明月、窗子; 桥上的你、楼上的人,窗下的你、 做梦的人。 动作:你看风景、别人看你,你赏月、别人梦见你。 关系:物与人———风景与你,月亮与你; 物与物———桥与楼,月与窗; 人与人———楼上人与桥上人,做梦人与赏月人。 从相对关系看——— 万物虽各有其位,仍相互依存,相互参照,因而世界是一种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关系。 从主客关系看——— 人的主体角色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可以因情形的不同而成为客体角色,因而主客是可以互换的。 人际之间有一定的阻隔与障碍,因而各自是一种孤独、零碎的存在,是令人伤感的;但同时他们又不是真正对立而是相互成全,相互融合,因而又是令人欣慰的。 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 “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洁的诗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吟风声,想那深深的林中清脆的鸟鸣。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明净、悠扬而和谐。透过这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