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169740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4588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 cover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议论抒情表达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壮美山河的赞美,增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议论抒情表达的情感。 【课文导入】 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你是否会被它的神奇美丽所震撼?这儿就是长江源头,今天,我们就走进《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探寻这美丽的圣地。 【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议论抒情表达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壮美山河的赞美,增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2.背景透视: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2-13):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4、15):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精读品味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 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 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4.写安托师傅“力大如牛”,而此时却“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 “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都“气喘吁吁”,侧面衬托出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 5.作者把走路,比作劈雳舞的太空步,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比喻效果分析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把活动时缓慢的动作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高原反应带给作者的痛苦。 6.“蠕动”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蠕动”一词传神地写出了人在冰谷里行走时身影的渺小,侧面表现了冰谷的宽阔巨大。 7.“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请从词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卖弄”本是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