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178452

第5课《孔乙己》教案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327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5课,孔乙己,教案
  • cover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5课 孔乙己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 重点 : 1、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分析孔乙己人物性格及其形象。 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介绍“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处理社会事物、谋划生计的能力是很缺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又让他们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不耻。所以实际上,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所培养出的人是一群无用的人。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三闲集》《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 《孔乙己》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编入《呐喊》。小说以清末为社会背景,展示了新文化与复古逆流的激烈斗争。当时,北洋军阀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教育上推行复古主义。鲁迅针对这一现状,写了这篇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这是一篇讨伐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四、文题解读 “孔乙己”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人们给主人公取的这个绰号既切合人物满口“之乎者也”的语言特点,又能提示人物的性格,也是对培养了这一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 五、知识链接———孔乙己原型 相传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人,此人由于生活贫困不堪,只得靠卖烧饼、油条勉强度日。他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意大声叫卖,只好跟在别的卖烧饼、油条的小贩后面。小贩吆喝一次,他跟在后面低低地叫一声“亦然”。街上的孩子们见他身穿长衫,手提货篮,叫着使人不懂的话,于是就围着他哄笑起来,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就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烧饼、油条,就缓缓地踱到咸亨酒店,掏岀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边慢吞吞地喝酒,边津津有味地嚼着茴香豆。孩子们一见“亦然先生”在喝酒,纷纷赶来讨茴香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子里的茴香豆所剩无几了,他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念念有词:“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据说这位“亦然先生”就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原型。 知识链接———小说 传统小说理论认为,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从现代小说观来看,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的虚构作品。叙事性是小说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特点。 中国的小说历史悠久,唐传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