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184997

高一语文2020-2021学年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课件(30张)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242486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高一,单元,30张,课件,荷塘月色,14.2
  • cover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朱自清《春》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本文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严谨的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识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帐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朱自清散文风格 ① 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 ② 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③ 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 ④ 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 ⑤ 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 本文写于1927 年7 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国家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此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四一二政变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苦闷与彷徨,于是纷纷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作为一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面对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既无法投笔从戎进行革命,又无法平息内心的不满与憎恶,心中充满了抑郁与挣扎。怀着孤独苦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文中流露出想寻找安宁而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终无法超然的复杂心情。 探背景 题 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1.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 .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3.找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画出漫游荷塘路线图、心理变化轨迹图。 初读感知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段 落 大 意 家 小径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出宁静 小径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荷 塘 阅读第四段思考: 1. 描写了哪些景物? 2. 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景物? 1.作者先后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作者试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的手法生动的展现了月下荷塘之景。 1.荷叶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生动地描绘出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 2.荷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拟人 比喻(博喻) 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 荷花之洁净 荷花之明亮 荷花之娇美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新奇真切,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3.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通感: 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 这孩子的嘴真甜。 听觉———味觉 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听觉 “微风过处”一句,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