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204407

3.3 阳光的组成 教案

日期:2024-05-15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176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阳光,组成,教案
  • cover
《阳光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阳光的组成》是华师大七年级下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在学习了太阳辐射能和阳光的传播后,进一步对阳光的组成成分进行学习,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延伸,同时又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贴近学生生活。本节课分为两课时,我所讲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单色光和复色光,不同色光偏折程度大小,并能解释生活中的色散现象,知道阳光的组成成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光的色散想象,并记住色散后光的排列顺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探究精神,乐于探究身边的事物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及色散后各色光的排列顺序。 (2)教学难点:光的色散现象,各色光的偏折程度。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较为贴近,典型的色散现象:如彩虹,是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但这些自然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光学知识学生却不太了解。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知素材,逐层深入,逐步建立概念。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较为贴近,“彩虹”是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并且美丽的七色光组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教学,学生动手实验合作探究,教师演示实验展示,师生问答质疑,一步步展开教学,逐层深入,让学生对色散现象有深刻的认识。尤其,本节课的色散实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学法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科学热情高,求知欲强,感性认识较为丰富。但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能力尚显不足。针对以上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两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以及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思考,以及分析比较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把彩色圆盘贴在小的USB电风扇上,让学生观察圆盘旋转后的颜色。学生会回答白色。我再让圆盘停止转动,再请同学观察颜色,结果学生会发现是七色。由此引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1.探究光的色散现象 由于天气和场地条件的限制,课堂上常常无法观察阳光的色散。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我用LED手电筒代替阳光进行色散现象。每个四人小组利用LED小手电筒,三棱镜,白纸,观察光的色散,请同学及时记录所看到的实验现象。然后让各小组交流实验现象。很多同学都会讲到看到了好几种颜色,或者说看到了彩虹。 为了放大实验现象,也增强同学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自制的实验教具演示光的色散现象:采用功率更大的LED手电筒,更大的三棱镜,并且用纸板设计好手电筒和三棱镜的摆放位置。这样,实验时只需把手电筒和三棱镜摆放到相应位置,即可呈现实验想象,大大缩短了时间。当教室墙壁上呈现出大的、清晰的漂亮的彩虹时,立即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看到了哪几种颜色?学生自然会说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红橙黄绿蓝靛紫),即彩虹的颜色。由此,即可引出色散的概念: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带的现象,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接着,再请同学观察彩色条带的排列顺序,回答:最外侧的是什么色光?最里侧的是什么色光?学生会回答:最外侧是红光,里侧是紫光。再结合图,告诉同学,各色光通过经过棱镜后,偏折程度不同,都向棱镜底面偏折,偏折程度最大的是紫光,最小的是红光。 2.色散现象的研究 再次演示实验:在LED手电筒前放置绿色滤光片,让学生观察色光的颜色,再让绿光通过三棱镜,请学生观察光屏上的现象,同时与白光通过三棱镜后的现象进行对比,请学生回答,能得到什么结论?经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