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218844

2 回延安 教案(2课时,表格式)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863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延安,教案,2课时,格式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课 题 2回延安 课时 第1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7.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一个多文体单元,展现了祖国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和自然风光。通过本单元学习,在感受民俗的意义和价值之外,还要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回延安》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贺敬之于1956年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期间,感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写下的诗歌。《回延安》描述了诗人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了过去延安难忘的岁月,展现今昔延安的风景、人物,表达了发扬延安光荣传统、建设新中国的心愿。 《回延安》是当代一首著名的抒情诗,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作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同时要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进一步把握其形势特点和语言风格。 三、学情分析 这首诗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对延安的革命历史及民俗风情了解较少,因此学生在体现民俗的典型场面和内涵理解上存在少许困难。对延安的革命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悟“延安精神”。 诗歌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形式和语言风格上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知诗歌内容与形式。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朗读的一些技巧,侧重引导学生如何读出诗歌“直白、热烈、豪迈”的感情,并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赏析诗歌,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关于写延安的诗文,领会“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感知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把握诗作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品味诗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本诗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的妙处。学习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讨论感知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把握诗作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品味诗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本诗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的妙处。学习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那里有中华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寝;它是黄河岸边一个内涵丰富的的城市———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