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218848

1《社戏》教案(2课时,表格式)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3697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社戏,教案,2课时,格式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课 题 1 社戏 课时 第2课时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社戏的内容,理清了故事情节,学习了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并且初步体会了鲁迅在故乡这片乐土上,所表现出的民俗风情。 这节课,我们将对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以及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写等内容,进行细致的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 1、培养用多种方式自主理解品味文章的能力。? 2、品味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 3、体会课文借民俗“社戏” 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研读课文,理解品味。 1、研读 “戏前波折”的情节并思考,在戏前我们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 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母亲不准,③祖母担心。 三次转机:①叔公船归,②少年同去,③保证安全。 这样安排情节,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善解人意、通达聪慧的品德,也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扣人心弦。 2、研读“夏夜行船”的情节并思考,在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是调动了哪几种感官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有什么作用? (1)、豆麦是“碧绿”的、远山是“淡黑”的,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 这一句调动了视觉感官,形象的写出了行船时所见的色彩之美。同时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写法,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这一句调动了嗅觉感官,写出了行船途中两岸香气带给我的美好感受。 (3)、而那“潺潺” 的船头激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声、嚷声,远处的“歌吹”之声。这一句调动了听觉感官,激起了我心中的愉悦之感,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用这种沉静反衬了对社戏的急切渴望之情。 作用:作者借助“我”的感官,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现给读者。同时也渲染了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所以,在写景时,我们要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做到融情于景。 3、研读“船上看戏”的情节并思考,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可以表现出来? 从文中的描写,我们可以得出,我认为,戏是不好看的。 铁头老生不翻筋斗,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我”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4、研读“归航偷豆”的情节并思考,作者首先描写了“回望戏台”的内容,这一描写有何作用?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5、在“归航偷豆”中,从“偷”字从中可以看出小伙伴们的什么特点?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是“偷”出了情趣,“偷 ”出了欢乐。 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