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218851

2 回延安 学案(2课时)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3次 大小:3239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延安,学案,2课时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课 题 2 回延安 课时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3.品味诗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本诗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的妙处。学习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回延安》描述了诗人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了过去延安难忘的岁月,展现今昔延安的风景、人物,表达了发扬延安光荣传统、建设新中国的心愿。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首诗,体会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品味诗歌赋予表现力的语言。 二、 诗歌品析 1. 信天游 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淳朴、高亢、有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有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 信天游的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问题一: 诗歌使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问题二: 在本课诗歌中寻找一下运用了比兴手法的句子,并试着分析其好处。 1.运用比的诗句: (1)“———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 (2)“长江大河起浪花” (3)“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2.运用兴的诗句: (1)“树梢树枝树根根”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3)“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4)“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3.诗中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找出两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 知识卡片———语序要合理 读读下面两个句子,看看他们存在什么问题?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件珍贵的妈妈从北京买来的礼物。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陕北信天游的独特魅力,更深入的体会了《回延安》的艺术特色,品味了比兴、夸张、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又知道了表达时如何合理安排语序。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够学会用更美好的形式表达。 五、作业 1. 背诵诗歌,积累好词好句。 2.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修辞手法,任选一节诗进行仿写。 参考答案 问题一: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黄土、窑洞、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极具陕北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还可以找到杜甫川、柳林铺、杨家岭、宝塔山、枣园、延河等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名称;以及“红旗飘飘把手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高高的飘”“枣园的灯光照人心”等描写,这些红色意象,在那个年代的诗歌是经常见到的。诗中还有具有陕北的房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和人物行为。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等,虽简笔勾勒,显出“土气”,同样具有民俗意义。 问题二: 1.运用比的句子: (1)将延安比作母亲,表示亲切和敬意。 (2)比喻亲人围坐在炕上,说的话像江河的浪花一样没完没了。 (3)比喻延安的蓝天像大明镜,映照这美好的景象。 2.运用兴的句子: (1)先说树的梢、枝、根是连成一体的,以引起下句,说“我”与延安亲人是一家人。此句可视为比兴兼用。 (2)先说羊羔吃奶之事,以引起“我”吃延安的小米、长大成人之事,含有延安是“我”家的意思。词句也可视为比兴兼用。 (3)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说“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