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225811

3.9 说“木叶” 课件(共30张PPT)+教案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349606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木叶,课件,30张,PPT,教案
    (课件网) 说“木 叶” 林 庚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1.品味文中的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这一意象的意蕴,把握其艺术特征。 2.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赏析诗歌语言的韵味。 3.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层次的能力。 学习目标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走进作者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把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人。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工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背景介绍 《说“木叶”》是一篇文化随笔,属于议论文中的杂文。“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本文论题;说“木叶”就是对古诗中的“木叶”这一意象进行论说。 题目解说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1~3段:“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 第4~6段:“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 第7段:小结“木叶”“树叶”的异同。 层次结构 结合文中所用带有“木叶”的诗句,你感受到了“木叶”怎样的艺术魅力? 带有“木叶”诗句有: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文本研究 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文本研究 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这些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文本研究 试总结一下“木”与“树”的区别。 “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象意境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营造空阔的意境,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而“树”则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文本研究 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一是作为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林庚先生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但是文章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寄托在具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指导读者领悟诗歌语暗示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也会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 文本研究 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