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233973

8.3.1 维新变法运动 课件(13张PPT)+教案

日期:2025-04-20 科目:历史与社会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5037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8.3.1,维新,变法,运动,课件,13张
    (课件网)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清.谭嗣同 8.3.1 维新变法运动 【预学指导】按照下列提示阅读课本P102—104,标注要点,提出疑惑。 1.公车上书的概况(时间、背景、发起人、内容、影响) 2.戊戌变法的概况(开始标志、内容、结果、影响、教训) 康有为 (1858-1927) 梁启超 (1873-1929)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政改诉求: 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 69 56 维新变法运动 序幕: “公车上书” (1895年) 内容: 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迁都、变法 概念: 影响: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在古代,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结果: 上书没有上达光绪帝 第一幕:粉墨登场———公车上书 背景: 序幕: 背景: 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 第二幕:厚积薄发———宣传维新 办报刊 立学会 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刊分布示意图 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强学会 中外纪闻 国闻报 时务报 南学会 1.这些活动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哪些变法主张? 2.这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活动起到了哪些作用? 1.梁启超在《时务报》中提出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2.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阐述变法主张:变则强,不变则亡。 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既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清帝是指谁? 2.“瓜分豆剖”和“揭竿斩木”各指什么? 3.总结当时的清帝为什么会同意变法? 光绪帝 帝国主义的瓜分和中国人民的起义反抗 民族危机日趋严重 第三幕:大展宏图———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9月21日 历时103天,“百日维新” 类别 内 容 作 用 政治上 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准许百姓上书言事等 经济上 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 军事上 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等 文化教育上 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派人出国留学 戊戌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人们接受先进文化与进步思想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结合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措施是否全面体现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没有,它没有涉及设议院的主张,没能触及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很不彻底的。 变法措施中为什么没有涉及设议院? 1.光绪帝不同意改革政体; 2.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 3.维新派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材料:康有为认为,日本能够强大起来,是因为它实行了君主立宪。中国要摆脱悲惨的命运,实现富强,不能只在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学习西方,必须像日本那样,在政治上也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三条上谕 [yù] 一、革除翁同龢[hé]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 二、授任薪职的二品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三、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 翁同龢(1830-1904),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康有为评其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因维新失败,被“革职,永不叙用。” 序幕: 背景: 发展: 高潮: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影响: 失败: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 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时声势浩大,也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但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失败原因: 封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弱小,加之维新派可以依赖的光绪帝并不掌握实权,变法触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