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艺术———圆融 教学对象:初三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圆融》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了解城雕的基本欣赏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探究式学习,由表及里的感悟秦《圆融》之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雕塑家赋予城雕的艺术魅力,领悟雕塑家表达的思想和传递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点:赏析城雕《圆融》的艺术美。 教学难点:理解《圆融》所蕴涵的时代文化精神和雕塑家所表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总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城雕视频、平板电脑 城雕照片组 《圆融》任务单 资料包 一、视频导入: 师:跟着视频,我们一起逛逛园区。你在视频当中看到了什么? 师:你看到了圆融?刚好今天要学习圆融,一起走进圆融。 【设计意图:学生在渐进式导入过程中,逐渐感受城雕的氛围,了解城雕的概念、不同地域的历史。】 二、新授 1、《圆融》我来说 你听说过见过圆融吗?那你对圆融都有哪些了解呢? 你见过圆融吗?你看到的圆融是什么样的? 一段视频,再次感受《圆融》的魅力。 教师概括《圆融》作者、位置、尺寸、材质等基本信息。 2、《圆融》我来问 (1)问疑惑点(说兴趣点) 圆融有没有特别吸引你的地方? 有没有特别疑惑的地方? 只有这些吗?(真的没有吗?) 问题串预设: 那你知道圆融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圆融》的基本型有哪些? 这些基本形状在长短以及排列方面有什么特点? 为何同一作品可以拍出不一样外形? 为什么作者设计了一个方形缺口? 为何圆的稳定性很差作者还这么设计? 你知道圆融都蕴含了哪些审美法则吗? 现在请你再仔细看桌上的照片组,可以站起来看。仔细想想,有什么新的问题,然后将你最想知道或最有疑虑的地方记录在卡片上。 我们请一些同学来分享问题。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你的问题,造型、文化,你的问题属于哪个范畴? 请属于造型的同学举手,属于文化的同学举手。我们将重新分组以小组形式展开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在完成、分享任务单的过程中,感受城雕魅力、感受交流、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 3、《圆融》我探究 明确小组探究具体要求。 1、4人一组 2、5分钟 3、完成小组任务单,选出代表并结合图片分享成果 造型 工艺组 1组成圆融的基本型2基本型的大小、排列的特点 孔洞组 从孔洞的位置、方圆及线条对比、比例、移步换景等方面考虑孔洞的意义 形式美 鉴赏点、线、面、体等的组合,解释圆融体现的对比、节奏、韵律 动感组 从移步换景、有孔洞的圆的稳定性、均衡、动势等方面考虑动感 文化 融合组 解释圆融中包含的融合(如:虚实、动静、传统与现代、刚柔、形状、曲直、中外、阴阳......) 环境组 探究圆融与环境、园区精神、天圆地方、太极等的关联 色彩 色彩组 从色彩、色彩的象征性、环境色、光源色等方面探究色彩 4、《圆融》我分享 接下来请小组代表,带好任务单到讲台上,结合画面分享研究成果。 造型 工艺组 预设: 长方体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如果垂直边规律变化是否能产生这样的变化? 在园区,你还见过这样的城雕吗?(重复) 联系生活:图书摆放、园区城雕、建筑外立面 孔洞组 预设: 生活中你见过方孔圆形组合的物品吗? 在园区是否看到过类似的作品? 其他作品是否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呢?(均衡) 联系生活:亨利摩尔、园区城雕、铜钱 形式美 预设: 你都发现了哪些基本型? 如果换一个角度还是这样的组合吗? 如果把这些线条沿外轮廓画出来,是什么样的?(节奏) 侧面与正面线条又有什么样的视觉碰撞?(线条对比) 动感组 预设: 你觉得圆的稳定性如何? 扭曲后的圆的稳定性如何? 扭曲后有孔洞的圆的稳定性如何? 孔洞不在正中间的圆可能会怎样?(动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