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2871

《母亲的河》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661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母亲的河,教学设计
  • cover
<<母亲的河》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综合历史、地理、人文等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充分体现了学科整合的特征。首先,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认识黄河和长江,通过诵读诗歌和欣赏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黄河和长江的热爱和向往。接着通过问题设置、自主学习、同学交流三步,让学生掌握黄河和长江各河段的主要特征和风貌,加深对黄河和长江的认识和理解。最后通过对黄河和长江的现状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实现“保护母亲河,从我做起”的教学目标。整节课围绕“情景渲染———自主探究———问题讨论”三大步骤完成教学。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蔓菁、门庭若市”等字词的读音或(和)含义。 2.了解黄河各河段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建议学生预习《母亲河》教学内容,对黄河、长江的地理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提前查找“我所知道的黄河和长江” 的相关材料(关于黄河和长江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 2.充分认识黄河、长江是母亲河,是哺育中华民族的摇篮。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认识黄河和长江,通过诵读诗歌和欣赏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黄河和长江的热爱和向往。 2.让学生掌握黄河和长江各河段的主要特征和风貌,加深对黄河和长江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难点 通过对黄河和长江的现状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实现“保护母亲河,从我做起”的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 2.诵读法、 3.讨论法 4.质疑分析法 ●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投影仪 (二)素材准备 长江、黄河流域的图片、重点字词等文字材料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一、黄河、长江流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多媒体展示“黄河、长江流域图”。 (一)环节一:交流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黄河、长江的资料向其他同学汇报一下,并提出以下三点要求。 1.汇报时声音要响亮。 2.注意要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材料中的信息,不要长篇大论。 3.前面同学已涉及过的信息不要再重复汇报。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相关材料,内容涉及与黄河、长江相关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归纳能力。) (二)环节二:诵读诗词 学生汇报交流完毕,教师通过媒体介绍黄河、长江流域原始人类古代文化的两段史料;并让学生根据媒体设置的情境朗诵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王之涣的《登鹤鹊楼》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设计意图:介绍史料意在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黄河、长江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诵读诗词又让学生从文化的视角认识黄河、长江,既激发了学生对黄河、长江的赞美之情,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环节三:欣赏图片 教师:刚才同学们从古代诗人的描绘中对黄河、长江有了初步体会,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黄河与长江的美丽风貌。 (多媒体显示黄河与长江的风光图片,重点渲染黄河的壮观和长江的秀美,学生们发出由衷的赞叹。) 教师:现在同学们只是在图片上看,如果亲临黄河、长江,看到她们的真实风貌,可能你们也会像古代诗人那样吟诗作画了。 (进一步渲染黄河、长江的壮美,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和向往。) 二、黄河、长江 (一)环节一:自主学习 提出以下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 1.黄河(长江)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 2.黄河(长江)发源于何处?途经哪些省市区?流入什么海? 3.黄河(长江)主要有哪些支流?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的哪一段? 4.黄河(长江)上中下游各有何显著特点? 学生自主探究:两组同学解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