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287815

第11课《核舟记》 课件(共49张PPT)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19295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1课,核舟记,课件,49张,PPT
  • cover
第三单元 11.核舟记 魏学洢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 2、理清说明顺序。 3、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微雕 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用显微镜看微雕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下面是两个例子: 1、三千多年前,古人已在甲骨上刻下让我们今天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路”。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的微雕艺术品,读来令人惊喜。 《孙子兵法》竹筒微雕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文学家,著有《茅檐集》。其父魏大中因上疏弹劾宦官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张潮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略有删节。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毅。王毅,字叔远,又名叔明,常熟人,号初平山人,王叔远除雕有多枚核舟外,还曾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写作背景 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东坡泛赤壁”的桃核舟,经过专家鉴定,为王叔远晚年作品,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中国明末清初的桃核雕刻品。 苏轼游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器皿( ) 贻( ) 有奇( ) 箬篷( ) 糁( ) 髯( ) 椎髻( ) 篆章( ) 诎( ) mǐn yí sǎn jī ruò rán chuí zhuàn qū 读清字音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5) 第三部分(6) 总说。介绍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交代雕刻品“核舟”的由来和主题。 详细介绍了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舟上各个人物的神情状貌,用细节说明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文字及其数目,赞叹雕刻者手艺的精巧。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奇妙 叫 用 直径 的 做。这里指雕刻 没有 顺着、就着 样子 模拟 曾经 赠 我 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泛舟,坐船在水上游览 句末语气词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情景。 译文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奇巧 课文研读 2、第1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印证了“奇巧”二字? 雕刻材料的微小 雕刻内容的丰富 雕刻者构思精巧,技术高超 (1)径寸 (2)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年兽、木石 (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王叔远雕刻的方法是什么?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课文研读 大苏泛赤壁 4、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大约 零数、余数 上下 大约 高起 宽敞 是 用箬竹叶做的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