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303186

第19课《登勃朗峰》 教案

日期:2024-06-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2103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9课,登勃朗峰,教案
  • cover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19 登勃朗峰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特点。 2.掌握“读读写写”中词语的音、形、义。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总体把握课文,品读文中描写景物的经典语句。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总体把握课文,品读文中描写景物的经典语句。 学法指导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勃朗峰的风景图片,老师做景物介绍,引入课文。 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演说家,其作品融幽默和讽刺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有幽默辛辣的语言,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代表作品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百万英镑》《竞选州长》等。 写作背景 马克·吐温热衷于旅行,足迹遍布全球,这为他创作游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是一篇“勃朗峰游记”。这篇散文堪称西方游记文学中的名篇,同时也集中体现了马克·吐温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风格。 四、检查预习 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翌日( yì )灼热( zhuó ) 俯瞰( kàn ) 巉峻( chán ) 焦炙( zhì ) 拾阶( shè ) 独踞( jù ) 纤指( xiān ) 皑皑( ái ) 沟壑( hè ) 打嗝( ɡé ) 骡背( luó ) 苍穹( cānɡ qiónɡ )颠簸( diān bǒ ) 醺醺( xūn ) 辚辚( lín ) 纷至沓来( tà ) 络绎不绝( luò yì ) 解释下面的词语。 翌日:次日。 穹顶:悬垂的半球体空间或面积,穹或穹形面。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 缭绕:回环旋转。 巉峻:险峻陡峭。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往来不断。 轻歌曼舞: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瞬息万变:形容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变化多而快。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五、自读课文,领略美景 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哪些图片有关,并让学生自己总结风景特点。 学生们得出的结论是:景美。(板书) 六、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伴乐朗读,学生认真听读。 2.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明确作者前往勃朗峰都经过了哪些地点。 明确:经过的地点:马蒂尼—黑首—高地—阿冉提村—沙蒙尼。 3.分层次概括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1—6):写登山的见闻和感悟。 第二部分(7—11):写乘车的经历与感受。 七、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进一步认真阅读课文,深入探究课文。 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篇点题,描写人们使用不同交通工具赶路游勃朗峰的盛况,为下文写勃朗峰的秀美景色做铺垫。 2.在第1段中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明确:因为天气炎热,徒步的人可以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乘车的人不行,他们认为“既然花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3.山为什么会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 明确:山随着“我们”拾级而上“愈升愈高”,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因为越往上爬,周围的天空就显得越来越寥廓,而山峰在寥廓天空的大背景下就显得更高了。“耸入”“独踞”突出展现了的朗峰的高耸、挺拔、巍峨。 4.作者为什么用整整一段去写“肥皂泡”?这样写有何妙处? 明确:“肥皂泡”是作者由峰巅的云彩引发的联想。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出七彩光华并会变换景象,与第5段所写云彩的五光十色、变幻无定颇有相似、相通之处,这是对勃朗峰景物描写的补充,给读者留出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写“肥皂泡”更重要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感慨。眼前勃朗峰上美丽异常却瞬息即逝的云彩,就像最美最精致却又随时会破裂的肥皂泡,所以作者做了一个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