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337218

23*马说 课件(幻灯片30张)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413495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马说,课件,幻灯片,30张
  • cover
马说 韩愈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课前小故事 壹 了解作者作品; 创作背景; 文学体裁 韩愈 (公元768-824年)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在政治上,他反对藩政割剧,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作者简介 文题解读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现在的杂文相近。 比如此类文章有《龙说》、《师说》 、《爱莲说》、 《捕蛇者说》等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题。”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选自《昌黎先生文集》里的《杂说》;《杂说》共有四篇,这是第四篇。 创作背景: 通读文章,读准字音; 翻译文章 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zhǐ pián cáolì sù sì yé xiàn sì sì shí shí dàn 马 说 世有 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即使。 同“衹(只)”只,仅。 奴仆。 (和普通马)一同死。 马槽。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 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次。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有时。 同“饲”,喂。 指示代词,这样。 才能,能力。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同“现”,表现。 犹,尚且。 等同,一样。 疑问代词,怎么。 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日行千里的马,一次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