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34383

鱼我所欲也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7324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鱼我,所欲
  • cover
(课件网) 孟 子 教学过程 关于《孟子》 解题 课文朗读 作者简介 翻译课文 课文分析 延伸思考 问题探讨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返回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返回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返回 解题 鱼 我 所 欲 也 孟 子 朗读 返回 词语解释 欲: 甚于生者: 苟得: 恶: 得兼: 患: 丧: 想要 比 苟且有得,这里指“苟且偷生” 厌恶 同时得到。 如使:假如,假使 丢掉,遗失 祸患 词语解释 呼尔: 呼尔而与之: 蹴: 不屑: 加: 奉: 已: 本心: 吆喝着 给予 用脚践踏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好处 侍奉 停止,放弃 天性,天良 通假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返回 三、再读课文,分析思路 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鱼 我 所 欲 也 熊掌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义 舍生而取义者也 设喻 论点 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所欲→鱼、熊掌 加油呦! →取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设喻: 引出: →舍生取义 生、义 论点: 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死———有甚于死———有所不避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 正面 反面 对比论证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非独—皆有—勿丧 (人之初,性本善) (层进) 一箪、一豆—行道之人,乞人—弗受,—决定生命—义存在 万钟———王侯贵族———受———决定宫室———义丧失 举例论证 返回 (正面举例) (反面举例)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比喻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对比 排比 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谈谈你的理解。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