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386673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38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日期:2024-05-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5808376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2课,民族,大团结,课件,38张,PPT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2.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利用表格归 纳知识的方法。 3. 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 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目录、视频导入 歌曲:爱我中华 目录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共同繁荣发展 图片:《中华民族大团结》 叶浅予.1953年;56个民族名称图片 视频:刘三姐 我国自秦汉以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为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又是如何巩固和发展的呢? 阅读课本第一板块内容,在课本中找出以下问题答案: 1.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什么政策? 2.认真阅读教材,说出这一制度的实施背景、含义、及意义分别是什么?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新课讲解 模块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历史特点 1.中国自古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 2.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长期以来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3.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的斗争中,同甘共苦,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前提:国家统一领导 核心: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 一、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二、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三、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1947年,根据党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看图说出是哪个地方(小组活动)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模块二、共同繁荣发展 图片:内蒙古包头钢铁基地 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宁夏青铜峡水电站 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后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共同繁荣发展之举措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