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38987

六国论 课件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64298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6
六国,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六国:韩、楚、魏、燕、赵、齐 论 :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二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论史实之言,正其谬误。如《过秦论》。 苏洵(1009-1066)字:明允 、自号老泉 宋代散文家 三苏 :苏轼 ·苏辙· 苏洵 主要作品:《几策》二篇、《权书》十篇、 《衡论》十篇。文集-《嘉祐集》 作品特色:精于古文写作,犹长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证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背景资料: 1)时代背景:北宋初期,西、北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地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后来又迫追加银10万两、绢10万匹。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辽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地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一种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2)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 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 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燕 前221年灭齐 ¤ 六国抗秦大事表 前267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 前 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军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思考题: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原 因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赂秦 不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思考题:第二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别在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破灭之道 赂秦而力亏, 第一个方面 对比论证 秦攻取所得与受赂所得对比 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 两个对比之间构成对比 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对比 割城安寝与秦军又至对比 诸侯地有限与暴秦无厌对比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思考题: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为什么灭亡? 独完 盖失强援,不能 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二个方面 燕赵 破灭原因 具体原因:本身的错误 行刺客,去良将。 根本原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 齐亡的原因:与赢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不能独完。 思考: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得出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思考:第五段是怎样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的? 对 比 六国:只是各据一方的诸侯,其势弱于秦,犹有不赂而胜之势。 宋:据有一统天下,力量远远超过六国。却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点出主旨:讽谏北宋王朝,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思考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加以论述的?即文章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 中心论点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分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韩楚魏 分论点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 借古讽今 北宋王朝 小结: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简洁、明快、鲜明。随即以史实为依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具体分析了赂秦的弊端。其后通过假设指出如果不赂秦六国就不至于灭亡;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讽今,劝谏北宋统治者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