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392904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复习知识点

日期:2024-05-2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0次 大小:41660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第三,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
  • cover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明朝建立的背景: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红巾军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160020336552.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时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年号:洪武 3.元朝灭亡 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灭亡(元朝统治时间1271年———1368年) 4.明朝加强皇权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221615183515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目的:巩固统治 5.明朝在政治上强化皇权的措施? (1)政治上 A.在中央 废除长期存在的中书省和丞相制度,权分六部;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分散兵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B.在地方 撤行中书省,设三司即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从而使行中书省的权力分散; 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明太祖时期设立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思想方面:八股取士 6. 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 ;1421年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 明朝强化皇权的历史作用?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明朝科举制变化的表现? ①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②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③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有八个部分组成 9.什么是八股文? 明朝科举考试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故称“八股取士”。 10.八股取士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特点: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历史影响:选出来的官员也只是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不利于选贤任能,摧残了人才,扼制了人民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1.明朝经济发展的概况和表现? 概况: 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 具体表现: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可记忆为:两只米“玉米”老鼠“甘薯、马铃薯”长得像“向日葵”花“花生”朵。) 意义:这些农作物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手工业: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有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青花瓷) (3)商业: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②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③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和安徽的徽商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根本原因: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技术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 主观因素:拥有航海方面的人才,郑和的英勇无畏;明成祖的支持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目的:明成祖朱棣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时间:1405年-1433年 次数:先后七次远航 到达范围: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时间长、次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