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400131

第2讲-静电现象 元电荷(学生+教师版) 讲义(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21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9次 大小:21179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版含,word,讲义,教师,学生,电荷
    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二 辅导科目:物理 授课日期 时 间 A / B / C / D / E / F 段 主 题 静电现象 元电荷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2、知道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 3、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及元电荷的概念。 教学内容 人类对电的认识是从静电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发现和认识,和西方一样,我国也是很早的。 西汉末年的《春秋纬·考异邮》中就有“(玳)瑁吸芥”的记载。王充的《论衡·乱龙篇》中有进一步的记载:“顿牟(即玳瑁)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他类肖似,不能掇取者,何也?气性异殊,不能相感动也。”意思是在说,经过摩擦了的玳瑁(琥珀)能吸引芥籽,磁石能吸引钢针,这是因为它们之间的“气性”相同,能相互感动;其他看起来与芥籽、钢针相似的东西,但因与玳瑁、磁石的“气性”不同,所以不能相互感动。东晋的《山海经图赞》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即“慈石吸铁,玳瑁取芥,气有潜感,数有冥会。“也把静电和静磁并列,同时认为是某种“数”在起作用。西晋时张华(232—300)撰写的《博物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意思是说梳头、穿脱衣服时,常发生摩擦起电,有时还能看到小火星和听到微弱的响声。 古希腊是西方电磁学的发源地。在古希腊的文献中记载了一些电磁现象。柏拉图(前427—前347)曾提到“关于琥珀和磁石的吸引是观察到的奇事”。表明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人就发现了琥珀吸引小物体的现象。琥珀是松柏类植物的树脂流入地下后而成的化石,多为具有黄色光泽的透明固体,古希腊人习惯把琥珀当作高贵的装饰品,经常带在身上,这样就容易发现它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500年前左右,古希腊哲学家塔勒斯在研究天然磁石的磁性时发现用丝绸、法兰绒摩擦琥珀之后也有类似于磁石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塔勒斯成为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静电实验者。 静电,就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或者说不流动的电荷(流动的电荷就形成了电流)。当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或表面时就形成了静电。 静电现象: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内容比较琐碎,也是初三学过的内容,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回顾和学习。点电荷和试探电荷为两个新的模型,可做重点讲解。 【知识梳理】 一、电荷、电荷量 1、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它们分别为 和 。(正电荷、负电荷) (1)负电荷是用 摩擦过的 上带的电荷;(毛皮、橡胶棒) (2)正电荷是用 摩擦过的 上带的电荷。(丝绸、玻璃棒) 2、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排斥、吸引) 3、电荷量:电荷量是指 ,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物体所带电荷多少 库仑 库 C) (1)元电荷:元电荷是指 的电荷量。用e表示,e=1.60×10-19C (单位电荷所带) (2)单位电荷:单位电荷是指 的电荷量。(一个质子或一个电子) (3)点电荷:如果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 影响可忽略不计,可看成点电荷。点电荷是 ,实际不存在。(体积 理想模型) (4)电荷量是 (填:连续变化、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不能连续变化) (5) 试探电荷:带电荷量很小的点电荷,将试探电荷放入电场中时,原来的电场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4、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从 转移到 ,或者从 转移到 ;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 交换的系统,电荷的 总是 的。(一个物体 另一物体 物体的一部分 另一部分 电荷 总量 保持不变) 【例题精讲】 【例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都能吸引轻小物体,这是因为:( ) A、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橡胶棒一定带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