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运动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课件 讲课人 8.3.1 学习目标 01 公车上车的经过与结果 (了解) 02 维新派的活动 03 戊戌变法的措施 (了解) (掌握) 相关史实 百日维新 前言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马关条约 前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以此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甲午战争的惨败却表明,洋务运动并不能救中国。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很多人亲身参加了洋务运动的实践。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后,他们认为洋务运动仅将“制器”作为学习的重点是不够的,中国真正要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1.序幕———公车上书” (1)背景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在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们十分愤慨。 1.序幕———公车上书” (2)过程 他们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带领下,给光绪帝上了一封奏疏,要求拒和、迁都、变法。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组织发动下,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但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而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 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康有为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康有为 1.序幕———公车上书” (3)名称由来 在古代,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有为等是举人,这次上书被称为“公车上书”。 1.序幕———公车上书” 结果及影响 (4)结果:失败。 (5)影响: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从此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1.序幕———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出现的基础 (1)社会基础: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深重。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宣传。 2.维新派的活动 (1)组织强学会,推动变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部分思想比较开明的官员,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议论时政,宣传维新变法。 (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各地学会、学堂和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居于舆论界的领导地位。 2.维新派的活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人物 主张 影响 梁启超 在《时务报》上发表系列文章,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