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408844

七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41张PPT)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4406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七年级,上册,统编,语文,第三,单元
  • cover
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 诵读 原文注释 诗歌理解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①月半轮②秋, 影入平羌③江水流。 夜发④清溪⑤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⑥渝州⑦。 诗歌理解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内。 2.半轮:半边,半个。 3.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4.发:出发。 5.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6.下:顺流而下。 7.渝州:今重庆一带。 诗歌理解 【译文】 峨眉山上悬挂着半轮秋月, 月影映入平羌江水中,随江水流去。 夜里(我)乘船从青溪驿出发驶向三峡, 想念你却见不到,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 这首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作者·背景 诗歌理解 主旨点拨 全诗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诗歌赏析 诗歌鉴赏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秋天。次句中“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年轻的诗人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诗歌赏析 名句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自然奇妙。月只“半轮”, 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奇妙。 诗歌赏析 阅读《峨眉山月歌》,完成练习。 1.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 中考在线 示例:描绘了一幅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明亮月影的美丽画面。 【点拨】本题考查诗歌描绘的画面。解答时抓住诗句中的“峨眉山”、半轮秋月、月影、江水进行画面的描述,语言要生动形象。 2. 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_____ 中考在线 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通过五个地名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原文注释 诗歌理解 江南逢李龟年① 岐王②宅里寻常见, 崔九③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歌理解 【注释】 1.李龟年: 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 2.岐王: 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 3.崔九: 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诗歌理解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到(您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 眼下正是江南风景极好之时, 在这落花时节又与您相逢。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