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456053

5.3.2 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 课件(22张ppt)

日期:2024-12-22 科目:历史与社会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236846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5.3.2,近代,前夜,中国,封建,会的
  • cover
(课件网) 5.3.2 近代前夜中国 封建社会的危机 近代: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南京国民党 政权覆亡(194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 近代前夜:清(鸦片战争前) 一.经济危机 ① 清朝前期,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 (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占主导地位。 《雍正耕织图》 一.经济危机 ②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 “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雍正祭祀先农坛图(局部) 清乾隆十九年江浙盐运使司发给商人汪岫云的运销执照 清道光二十一年 商人纳税收据 资料1 战国商鞅变法,首创“重农抑商”政策。汉武帝时期,“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已困辱之”———《史记 ? 平淮书》 一.经济危机 ②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 “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料3 《大清律例》明确规定,矿冶业只限本州县的人经营,“如有别州县民人伙众越境采取,聚至三十人以上”,为首者发配充军。清政府还规定,私人拥有织机不得超过100张,并且每张织机需要纳税银50两,若超过100张织机,则以违反律例来论处,予以惩罚。后来,允许私人拥有织机的数量虽然有所扩大,但仍由官府控制。 资料2 康熙帝视察苏州之后认为,当地从事农业的人少,从事工商业的人多,民风奢华。他敦促当地官员努力纠正这种社会现象。雍正帝认为市场上多一个商人,田地里就少一个农民。他多次强调:“农为天下本务, 而工贾皆末也”。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① 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 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 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 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 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二.外交危机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1. 思想原因 盲目自大: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 自认为无需同外国通商买卖 资料1 乾隆皇帝以所请“与天朝体例”不合,驳回了英国使者马戛尔尼与中国通商的请求,并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二.外交危机 资料2 明朝中叶由于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明政府开始实行闭关政策;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将沿海居民内迁50里,是为了断绝东南沿海对郑成功等抗清武装的联系和物资供应。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居民聚集力量抗清 2. 政治原因 3. 根本原因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外交危机 闭关锁国主要表现 ① 清初 严厉的海禁政策 资料1 为了削弱、消灭郑成功等抗清力量,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诘擒辑,皆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隐,不行举首,皆论死。”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真正做到了“片板不许入海”。 资料2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颁布“迁界令”,强令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迁界令措施对明郑有一定打击成效。不过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民生凋敝。 二.外交危机 资料1 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宝岛台湾之后,为了振兴沿海地区长期凋敝的经济,决心解除明朝以来三百余年的海禁,实行开海通商政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首次以“海关”命名,在东南沿海正式设立“四大”海关:广州的粤海关、漳州的闽海关、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