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回望“盛世余晖” 资料1 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 资料2 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资料3 经济总量巨大 资料4 文化繁荣 透视“盛世阴影” 资料1 人口增长过快 资料2 官场腐败严重 资料3 思想控制严密 社会危机 从英国使团来华看盛世危机 时 间 人 物 目的 要求 公元1792年的9月26日(乾隆57年) 上午 ,英国皇家战舰“狮子号”、“印度斯坦号”等几艘乘着早潮,从英国南部的朴茨茅斯港出发了。 马戛尔尼 名义上是为乾隆祝寿,实际上是英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的一个环节,带有获取殖民利益的目的 ① 准英商在舟山、宁波等地贸易。 ② 准英商在北京设货栈。 ③ 于舟山附近指定一个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 ④ 在广州附近辟一地,准英商享有与上款相同的权利。 ⑤ 英商在澳门、广州内河运河得免税或减税。 ⑥ 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 开放通商口岸、改善贸易关系 马戛尔尼所携贡品,约值13124磅,内有天文、地理仪器、图书、军用品、车辆、船式,总计600箱。 马戛尔尼来华,对礼物的选择颇费心机。在耶稣会士的介绍中,中国重视历法,因此需要天文仪器。因此对仪器方面的最新改进和代表太阳系最完美运动的七政仪, 中国人绝不会不接受;解释这些仪器的名称很伤脑筋,比如天体运行仪,就巧妙地写成了“天文地理音乐钟”。 从英国使团来华看盛世危机 资料1 马戛尔尼访华途中,在船上留两位中方官员一起进餐。他描述当时的情景说,“吾人所用刀叉,两大人初觉用之不习,然未几即能随意叉切”,“两大人告别时,亦学西礼,与余握手”。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观察结论:中西习俗上的差异(用刀叉和握手) 资料2 马戛尔尼说:“中国上等人之受有教育者若任其居住本国,不与外界接触,其开化之程度已足称完备;若令其与世界民族相见则知识殊形缺乏。”(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观察结论: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与外界接触且知识缺乏 资料3 在给乾隆帝祝寿之前,英国使团与中国官员就英使的觐见礼仪发生争执。马戛尔尼坚持行英国臣下见英王的礼节,即行屈膝单腿下跪礼。清廷则要求英使必须行中国传统的臣子觐见皇帝礼仪,即行三跪九叩首礼。 观察结论:从觐见皇帝礼仪的一个 侧面说明,中国是君主专制的国家。 资料4 马戛尔尼说:“中国工业虽 有数种,远出吾欧人之上,然以全 体而论,化学上及医学上之知识, 实处于极幼稚之地位。”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观察结论:中国的工业、科学落后 资料5 马戛尔尼说:“广东一处地近海洋,洋人到中国者必在此间登岸,中国为防御洋人起见,特设重兵镇之……此辈宽衣大袖之兵队,既未受过军事教育,而所用军器又不过刀、枪、弓、矢之属,一旦不幸,洋兵长驱而来,此辈果能抵抗与否?尚属一不易置答之疑问也。”(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观察结论:中国军队及武器落后。 资料6 英国使团中的孩童托马斯对中国人用手工而不用机器采煤感到惊讶。英国人为他们的绞车、轨道和铁皮运煤小车而自豪。已经席卷他的国家的工业革命是那样深入孩子的心灵,天朝的落后使他一目了然。(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观察结论:中国工业落后,缺乏现代机器。 从英国使团来华看盛世危机 危 机 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认为英国不过是藩属般的小国,视马戛尔尼为“贡使”,未能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未能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而几乎是坐待西方殖民势力日益强大,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 启 示 我们要顺应世界潮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领域 英国 中国 政治 资本主义制度 (民主制度) 封建制度 君主专制 经济 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