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467992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土地的誓言 》课件(48张PPT)

日期:2024-05-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104545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cover
土地的誓言 散文 课前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土地的shì yán( 誓言 ) (2)我有时把手放在xiōnɡ tánɡ( 胸膛 )上,知道我的心还是跳跃的。 (3)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háo mínɡ( 嗥鸣 )和皮鞭滚落在shān jiàn( 山涧 )里的脆响。 (4)我想起红布似的ɡāo lianɡ( 高粱 ),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                     (5)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bān lán( 斑斓 )的山雕。 (6)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chán rào( 缠绕 ),不管我走到哪里。 (7)在那ɡèn ɡǔ( 亘古 )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8)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mò qì( 默契 )里它们彼此呼唤着。 (9)在那tián lǒnɡ( 田垄 )里mái zànɡ( 埋葬 )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                        (10)在那沉重的ɡǎo tou( 镐头 )上有我的手印。 (11)故乡的tǔ rǎnɡ( 土壤 )是香的。 (12)hé dào( 禾稻 )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 (13)多么美丽,多么fēnɡ ráo( 丰饶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14)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wū huì( 污秽 )和chǐ rǔ ( 耻辱 )。                   【解析】缠绕: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纠缠;搅扰。不合语境,应用“萦绕” A  【解析】成分残缺,应在“成本”后加“的好处” C  我活着好像是专门为了写出土地的历史而来。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本名曹汉文。“蕻良”是“红粱”的谐音。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展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作品风格粗犷宏大,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抗战时期的“东北作家群” 是谁发出的誓言?发出的誓言是什么? ? 土地的誓言 宣誓时所说的话 相互约定的话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痛苦与沉重 决心与意志 斩钉截铁 热爱 作者与土地约定,与故乡约定:为了这样美丽富饶的故乡,一定会奋斗到底! 感知课文内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在熏陶感染中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重点)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曹京平为避免国民党迫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于是改用谐音 “端木蕻良” 。 走近作者 端木蕻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他们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怀念,饱含着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