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471593

11《醉翁亭记》第3课时课件(共47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365110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醉翁亭记,课时,课件,47张,PPT,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2.熟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坚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5.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培养高尚的情怀。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探讨醉翁形象和本文主题。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3.比较阅读,理解仁人之乐。 【教学过程】 一、议读,感悟作者情怀 1.跳读,读出作者身份 预设:欧阳修的身份———遭贬的滁州太守。 2.选读,读出滁州人民的生活状态 预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太平祥和、安定富足、民风淳朴。 3.找读,读出太守的形象和心情 预设:苍颜白发,醉,乐,能述以文;抑郁,快乐。 4.本文的内容可以用哪三个字概括? 美 醉 乐 (1)美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其二,朝暮变化之美;其三,四季变幻之美;其四,动静对比之美。 (2)醉 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 ①为景而醉。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②为人而醉。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③为情而醉。“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3)乐 深入理解文中的“乐”。 ① 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的? 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滁人游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山林之乐(游宴之乐→→太守之乐)。 ② 本文都写了谁的“乐”? (禽鸟乐、滁人乐(负者歌于途)、众宾乐(从太守游而乐、宴酣之乐)、太守乐(山水乐、宴酣)。 ③ 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他们生活安定富足,这是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直接关系的。太守是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也是他的政治理想。 5.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6.思读,读出你心目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