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475040

第22课《孟子三章》教案(2课时)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3266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2课,孟子三章,教案,2课时
  • cover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通过学习此文,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体会“人和”在战争和治国中的重要意义。 4、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八年级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报道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恢宏的吗?国名党自认为西部据点防守是最强、坚不可摧的,但我西路军顺利攻破了敌人的封锁取得了胜利,请问原因是什么?(“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是如何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反对暴政,反对战争。 2、作品介绍 《孟子》共七篇,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3、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郭( guō ) 粟(sù ) 域( yù ) 畔( pàn ) 2、读准节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疏通文意。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利:形容词,有利 人和: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不如:比不上 翻译: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名词,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围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然而:这样却。而:连词,表转折,却。 ……者:……的原因。 是:这 翻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指军备精良。 米栗:泛指物资粮食。栗: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 去:离开。 之:代词,指城 翻译: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故:连词,因此,所以。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固:巩固 威:震慑 山溪:泛指山河 险:险要 利:锐利 翻译: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