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综合探究六 郑和(1371—1435),本姓马,云南人,回族。祖父和父亲都从海路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后来他入宫做了太监,被派往燕王府。朱棣即帝位后,赐他姓郑名和,人称三宝太监。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探险家。一生从事航海活动,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人。他相信地球是圆的,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在西班牙女皇鼎力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 明朝建立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繁荣,国力强盛。 资料1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经济上:明朝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资料2: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为人们远航大海提供了技术支持。 科技上:造船技术的提高、航海技术的进步提供技术支持 一、目的比较 资料1: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当时选郑和做使者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途径的许多国家信奉伊兰教,而碰了和出身回族家庭,船队由郑和率领,可以减少隔阂,表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符合加强海外联系的需要。 材料4:哥伦布航海动力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新的活动空间。 材料3: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海岸便要索取的第一件东西。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出于政治经济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与海外各国和平交往;发展贸易; 哥伦布航海的主要目的有:经济利益驱使,去寻找黄金;希望开辟一条新航路,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满足欧洲与东方贸易的需求。 资料2: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逃到)海外,欲踪迹之(寻找惠帝的下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二、航海规模对比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时间次数 1405—1433 共7次 1492—1504 共4次 船只数量 200多艘 3—17艘 航船大小 宝船载重1500吨 载重120吨 携带物品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 上等茶叶、金银货币 牲畜、农具、种子、粮食、玻璃珠、小镜子、花帽子、铜铃、针线、小刀、眼镜等 随航人数 最多时达27800人 最多时1000人 资料1:哥伦布首航只有三艘船,旗舰为圣玛利亚号,载重120吨,另两艘载重均约60吨。船上配有各种火炮、弹药,探险队还带上许多玻璃珠、小镜子、花帽子、铜铃、针线、小刀、眼镜等百货用于交换。探险队里有翻译、医生、地图绘制员等,船队总共90余人。 ① 时间早,次数多 ② 规模大 二、航海规模对比 郑和船队最大的海船长44丈4尺,宽18丈,立九桅,挂十二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短宽型船体的设计,体现了先进的造船技术,行驶起来平稳安全。船队航行中兼用天文与水罗盘导航。 宝船:长44.4丈 战船:长18丈 坐船:长24丈 马船:长37丈 粮船:长28丈 水船 郑和船队飞燕编队:帅船位于核心,战船列队外围 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英国李约瑟博士 三、航海路线、范围对比 郑和下西洋途经的主要地区 福州、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爪哇、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锯兰(今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 最远到达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哥伦布航海途经的主要地区 从西班牙出发,经加那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