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493624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19张PPT)

日期:2024-06-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44385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课件
  • cover
探究一:选官制度 探究二:中枢机构 探究三:赋税制度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入: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提问:通过预习,你能说出隋唐时期都有哪些制度?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韩国磐:由于“科举制确实给予了中小地主出身的机会”,“因而也就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矛盾”。 张萱: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 李蔚然:科举亦有至善之处,则公平是也。 孙中山:科举制度“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通过以上材料,你能提取出科举制的哪些信息? 选官方式 察举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世家大族控制 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到门第门生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漂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到东汉中后期,选举权被地方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桓帝时有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选官方式 九品中正制初创:选拔权力———从世家大族控制到收归中央(设中正官) 选拔依据———从门第门生到家世、才能并重(定品) 九品中正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又被世家大族控制 选拔依据———从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作为汉代以来统治基础的士人,就被明显地从血缘上分化成为士族和寒族两个部分,前者处于政治权力的垄断地位,而后者则被排除在权力中心,长期徘徊在边缘。 九品中正制将选举权收回中央,将乡里评议改为官方评议。在地方设中正官,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中正编订的本地人材料,分为两项:一是“家世”,二是“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将人物等级分为九个九个等级。中正所评等级越高,所受官职往往在比较清要的位置,以后升迁就快。 选官方式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这是官僚体制的最大转变之一。隋炀帝登基不久,就下令十科举人,随后十科减为四科,从此,中国选举制度开辟了以考试作为人才取舍主要标志的科举时代。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明经科,就是考儒家经典的科目。每年大约有10%~ 20%的录取率 表明了王朝正统意识形态对儒家伦理的依赖。 进士科是从隋朝以来最受重视的科目。此科主要考策论,以文辞华美为胜。每科不过1%~2%的录取率,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之说。科举制越是发展,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通过进士出身的就越多。 选官方式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 。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依据材料,说明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选官方式 科举制的推行,对历史的发展,也带来很大负面效应。首先,它使得学校体系从此以后就和选官制度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学校成了科举的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