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495361

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课件(28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97332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纲要,国家,PPT,28张,课件,早期
  • cover
说课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目录 1.课标要求 2.教材分析 3.学情分析 4.教学目标 5.教学重难点 6.教法学法 7.教学过程 1.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 中华文明与早期国家的起源》是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 一单元第1 个课题。本课是高中历史开篇第一课,本课题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开篇点题的作用,本课由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 “商和西周” ,时间跨度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文化遗存的基本概况,并且介绍了从部落到早期国家的转变,商和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通过本课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培养民族认同感,因此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材分析 教师不仅要深入分析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高中是学习的关键期,高一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中学历史的基本框架和一定的历史学科基础知识以及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但是还不够深入、不够充实。因此,我们在授课时应该要基于五大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符合高中学情的学习方法,充实历史基础知识,重点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高一学生仍然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他们已具备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学情分析 4.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分化、国家的出现,夏商周的政治与经济等内容,认识每个时期社会生产生活状况、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2.史料实证:通过对原始人类考古史料、夏商周史实史料的学习分析,掌握史料分类、分析、运用的一般能力,感受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认识阶级、国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史料的搜集、整理、分类的途径与方法。 3.时空观念:通过学习石器时代古人类的时空分布、早期国家的出现、夏商周的演变历程,了解原始人类、早期国家的发展演变历程,知道我国原始人类空间分布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统治区域以及社会发展特征,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去感受分析历史的发展演变。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原始人类的分布、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部落、国家、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国人暴动”、青铜时代等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正确分析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一般规律,客观定位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5.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学习,感受中华文明的多源性,认识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发展脉络;知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中心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夏商周政治经济文化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人阶级社会的国家之一。借以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形成对相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5.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遗存。 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难点: 1.认识我国古人类在人类起源中的地位。 2.分析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法 史料分析法 问答法 讲授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6.教法学法 说学法 思考评价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