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511481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书法第2课卧钩 教案

日期:2025-05-17 科目: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988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北师大,三年级,下册,书法,2课,卧钩
  • cover
卧钩 课 题 第2课 卧钩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中小学书法教育,必须以中国传统经典碑帖与汉字文化为基本内容,加强对祖国文字的理解与热爱,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和书法艺术审美能力为基本目标,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当融入中国其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书法教育教学中,以“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为基本宗旨,以“经典碑帖与汉字文化”为基本内容。以软笔适古、硬笔适今为原则,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写好简化字、熟知繁体字!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文化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八点法、五笔法、五线法以及摹临符合法、点线辅助法,并以“一课一字,一字多得”为基本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理论依据: 以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为理论依据,强调学生对知识和规律的主动探索与建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表现,使学生逐步形成对书法知识和规律的认识与理解。 2.内容分析 卧钩是楷书中的一个常见笔画,主要出现在带“心”部的字中,其书写原理与斜钩的书写原理有诸多共同之处,特别是在钩部的写法上二者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卧钩是一个比较难写的笔画,其难点在于从弧形部分到出钩的自然转换,以及钩部要写得厚重、饱满。书中出现“心”“必”两个独体范字,二字的写法基本一致,但在形态上存在不少差异,体现出了卧钩在不同字中写法的变化。 3.学习者分析 在本单元《斜钩》一课中, “氏”字表现很突出。能够抓住字形特点,以及斜钩最长的特点。本课调研中显示,有部分孩子能够熟练掌握五线法和八点法。能够把握笔的轻重变化。大部分孩子基本笔画缺少练习,基本功不够扎实,用笔还欠稳定。 4.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技术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卧钩的形态。掌握卧钩起笔、行笔与收笔的方法。 艺术目标:认识卧钩的形态与其在字中位置的关系。 文化目标:渗透卧钩在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字帖中的基本特点。并且在课中渗透思想道德道德意识,让学生们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用心去做,才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认识卧钩的形态。掌握卧钩起笔、行笔与收笔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认识卧钩的形态与其在字中位置的关系。并能初步掌握教材中“心”字的书写方法。 5.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含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出示课题———卧钩 师:我们看看这个卧钩像什么? 生:小船、躺椅等等…… 【设计意图】直接切入主题,让孩初步感受卧钩的形态。 二、讲授新课 1、认识卧钩的写法 (1)师:恩,很形象!那我们看看这个笔画,是通过我们所学的哪个知识点构成的?请你思考一下。 生:五线法中的从细到粗,用的是造型线中的凹线,钩是八点法中的第8种写法。 师:真好,那我们想不想试着写一个? (2)学生初步尝试卧钩的写法 (3)用所学知识验证一下自己写的好不好 (4)教师示范、讲解 (5)学生再写两到三个 (6)反复练习,从整体形态到线条粗细,都多加感受。 (7)同学间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能不断的找到问题,并且改正问题,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2、分析独体字“心”的写法 (1)出示心字,分析特点(从整体———细节) (2)整体呈什么趋势?左低右高。左点起到了什么作用?支撑。三个点的位置摆放,一个比一个高。三点间的距离。 (3)三个点的写法,教师引导分析:根据八点法,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能够让学生更容易记住知识。 (4)学生试着写一写。 (5)用小卡片来验证一下写的好不好? (6)继续多练一练。 3、拓展练习。 师:我们通过练习,一次比一次写的好,那我们就来聊一聊,你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