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512073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单元第1课 《春江花月夜》(教案)

日期:2025-10-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322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1课,春江花月夜
  • cover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的时候,心中总是会产生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一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师: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 板书课题、作者 二、诗歌美读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学生齐读 三、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 “月之景”。 1、全诗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意象?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指名读 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来描绘月下春江美景。 配乐营造气氛,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滚着、奔腾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仿佛与大海相连。霎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随着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顿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罩了一层空灵、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江水宛然前行,环绕着一处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弥漫在这开满鲜花的树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动,像是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一般晶莹剔透,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飘洒、飞舞的流霜,沙滩上洁白、柔软的细沙都与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师小结: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最后将笔墨凝聚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和、幽美深远的春江月夜图。 ﹙二﹚领悟“月之理” 1、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乐,请一名学生朗诵本节。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 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教师总结: 他们都感慨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全诗的基调 “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三)鉴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