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512125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试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5-10-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6次 大小:3892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试,word
  • cover
(一)阅读《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完成1~2题。 1.“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一句只是单纯地写景吗? _____ _____ _____ 答案: 这句诗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着诗人的衣襟。这似乎只是在写自然景色,但实际上,景中有人,不仅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气氛,而且更点出景中人的心境,这比直接写人的心情更加高妙。 2.“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一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 _____ _____ 答案: 这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不仅写出了凄清的环境,而且衬托出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此外,该句还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孤鸿是诗人自喻。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迅速瓦解,诗人便似孤鸿,悲慨无处诉说。 (二)阅读《杂诗十二首(其二)》,完成3~4题。 3.这首诗从傍晚写到_____,从明月的冷寂写到_____的悲凄。全诗反映了诗人_____之情。 答案: 天明 内心 有志难酬的苦闷和悲愤 4.本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应如何理解? _____ _____ _____ 答案:———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直抒诗人悲怀,为全诗之诗眼。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诗人渐渐感到生命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不禁满怀苍凉悲慨。这体现了诗人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的忧患意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5~7题。 越中览古 □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5.诗中的二、三句描述了两幅怎样的画面?它们暗示着什么寓意?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答案: 诗歌的二、三两句截取的是“破吴”后的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另一幅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花一般,拥簇着、侍候着越王,在宫里恣情欢乐的情景。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王宫中挤满了如花的宫女。这表明越王勾践已经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忘得一干二净,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6.诗歌的最后一句写眼前所见,与二、三两句所写景物有何不同?诗人借此抒发了什么情感?据此可以想到什么? _____ _____ _____ 答案: 最后一句写今日的凄凉:只有几只鹧鸪鸟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与二、三句所写的昔日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此,诗人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之情。再往深处想: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的盛衰得失无不同出此理,统治者更应以此为鉴! 7.一般的绝句在结构上是四个层次:起、承、转、合。首句为起句,点题;二句为承句,是诗意的发展;三句是转句,是诗意的转折;四句为合句,是诗意主题的总结。而本诗在结构安排上,有别具一格之处,它表现在哪里? _____ _____ _____ 答案: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歌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也就是说,这首诗没有“合”,或者说“转”中有“合”。也可以说诗人把“合”留给了读者。读者能在“转”前、“转”后景象的鲜明对比中“合”出许多世事变化的道理。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8~9题。 一剪梅 □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8.简要分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在全词中起的作用。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答案: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