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547

风筝[上学期]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4次 大小:150365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风筝,学期
  • cover
课件37张PPT。风筝鲁迅风筝欣赏  风 筝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风筝 chà líng dīng xián wù bǐ 丫杈 伶仃 嫌恶 可鄙shí huáng sè shù什物 惊惶 瑟缩 宽恕zhì nüè duò yì掷 虐杀 堕 苦心孤诣qiáo cuì mú wú gōng chéng憔悴 模样 蜈蚣 惩罚词语掌握:一起来读一读 shí什物什么什shén恶è凶恶ě恶心wù嫌恶模mó劳模mú模样嫌xián 嫌恶 赚zhuàn 赚钱诀jué 诀别决jué 决定抉jué 抉择堕duò 堕落坠zhuì 下坠恕shù 宽恕怒nù 愤怒怒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文中指风筝少。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文中指风筝色彩黯淡。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诀别: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嫌恶:厌恶。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可鄙:令人鄙视。虐杀:虐待人而致死。瑟缩: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惊惶:惊慌。肃杀(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背景知识: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思考、讨论: 说说本文回忆的事件 (划划反映作者心理的词语) 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文章的感情线索:惊呼跳跃可鄙气恨惊慌绝望悔恨精神虐杀补过忘却悲哀明确: 文章说的是小时侯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1、这篇课文作者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2、在这篇课文里,鲁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要知道他要告诉我们什么,就要先了解 一下鲁迅这个人。)鲁迅(1881年9月25—19 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 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 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文中的“我”--鲁迅(鲁迅作为文学家的战斗生涯的开始源于他和好友钱玄同的一次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