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 心随势动 情因形生 “心”字“心”字底 汉字的演变 “心”随势动 情因形生 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的文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到商周时期出现了铸刻在青铜器上文字,称为金文,金文较甲骨文笔画柔美,形体庄重。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 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小篆成为全国通用的文字。小篆字体清秀,笔画圆润。 东汉时期,隶书兴起,其字体略微宽扁,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到了北魏时期,形体方正的楷书出现了,直到今天,楷书仍然是我们汉字书写的典范,这是随后出现了行笔流畅的草书,以及字体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 “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 元朝赵孟頫小楷《老子道德经》 东晋王羲之行书《兰亭序》 唐代颜真卿楷书《多宝塔碑》 唐朝怀素草书 唐朝怀素《自述帖》 近代吴昌硕《石鼓文》 当代田英章楷书硬笔书法作品 各种风格的心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