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之儿》教学设计 时间 科目 书法 课题 走之儿 教材分析 《走之儿》是北京师范大学-出卷网-《书法练习指导》五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教材先是让学生欣赏一组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道”字,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出示了“走之儿”,并总结了它的书写要点,然后用“遥、运、選”三个字来分析带走之儿的字结构特征。教材这样安排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走之儿的形态,掌握走之儿的书写要领,走之儿与右上部件之间的关系以及带走之儿的字的结构特征。 学情分析 按教材的设置,五年级的孩子应该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汉字基本笔画的写法,并学习了一部分偏旁部首的写法,掌握了一些汉字的书写规律。但孩子们的书法学习还不太规范不太系统,所以他们有可能对笔画书写达不到熟练的程度,在书写走之儿和带走之儿的字时可能困难会比较大。 教学 目标 1、感受走之儿的形态美,初步掌握走之儿的书写要领。 2、整体把握道字的结构,初步掌握带走之儿的字的结构规律。 3、初步感受“道”字的文化内涵,初步感受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渗透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 重点 1、初步掌握走之儿的书写要领。 2、整体把握道字的结构,初步掌握带走之儿的字的结构规律。 教学 难点 1、掌握走之儿中“横折折撇”和“捺”画的写法。 2、按带走之儿的字的结构规律书写道字。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示范讲解法、分析归纳法、练习体验法、交流评价法 教学 准备 PPT课件、微课、书法练习纸。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学 过程 一、观看一段故事 1、欣赏《兰亭序》。 (1)出示书法作品《兰亭序》,学生欣赏。 (2)教师简要介绍《兰亭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的艺术感受。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行书第一” 2、观看《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故事。 (1)学生观看故事。 (2)看后提问:故事中说《兰亭序》中有一个字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这是个什么字呢?(之) 3、导入,板书课题。 二、认识一个汉字 1、出示甲骨文: 这是个什么字呢? 2、观看微视频 《“辶”的字源及演变》。 3、小结。 辶,音chuò,同“辵(chuò)”,“辶”作为部首叫“走之儿”,又称“走之底”。部首为“辶”的字许多和“走”有关,如:遥、运、选、这…… 三、学写一个部首 1、带着问题观看微视频《走之儿的写法》。 (1)“走之儿”由哪些笔画组成? (2)“走之儿”体现出哪三种美?(阳刚之美、动态之美、 灵动之美) (3)“走之儿”怎样写呢?(点要抬头,次笔左倾,一波三折、飘动轻灵) 2、观看后汇报。 3、教师范写“走之儿”,学生手指书空。 4、指导学生练习。 (1)双钩 学生书写,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评价标准:1、整体把握:点要抬头,次笔左倾,一波三折、飘动轻灵。2、笔画是否规范) (2)单钩、评价。 完成之后在小组中互评。 (3)临写、评价。 先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给笔画定位,之后再指导书写。 四、书写一个“道”字 1、运用基本形分析“道”字的结构。 如果用两个绿色长方形概括走之儿旁,用红色长方形概括被包围部分,你认为哪种结构图最正确?为什么? (第一个平捺太短,没有托住被包围部分;第二个被包围部分过小,这样都会导致重心不稳。) 2、教师示范“道”字的写法。 3、双钩“道”,评价。 评价标准:(1)笔画是否规范。(2)首笔起笔要低于被包围部分。(3)平捺要宽于被包围部分。 4、以“道”字为例,初步感受走之儿的不同写法,归纳总结带走之儿的字的结构规律。 (1)首笔起笔要低于被包围部分。(2)平捺要宽于被包围部分。 五、感受一种文化 1、欣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字体的“道”字。 2、初步感受“道”字的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