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618411

初语部编版八上 第22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微课课件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20371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初语,微课,失道寡助,得道多助,三章,孟子
  • cover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文体。 2.疏通文意,理清课文思路。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走进作者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作品简介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的变革。孟子处于各国新兴封建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据《史记·孟轲荀列传》载:“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孟子称颂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主张“法先王”,行“王道”、“仁政”。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作用,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性。 文言知识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疆 fú guō sù gu? qī pàn jiāng 读准字音 古今异义 1.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4.亲戚 古义: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今异义 5.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6.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7.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通假字 精读文本 这篇短文的论点是什么? 作者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一观点与孟子的什么主张相符? 主张:仁政。 “道”是什么?它和“人和”有何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①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②天下顺之。 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主旨句) “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原文) 得道者多助。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 “得道”的结果怎样?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天下顺之。 本文结尾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总结全文,深化了中心。 文中“君子”指的是? 施行仁政的人 或原文:“得道者”。 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主旨概括 本文不是论战争,而是论述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人和”才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即借战争论述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写作特色 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善于说理。 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拓展延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