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620203

23《出师表》的词语译释问题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89次 大小:1693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出师表,语译,问题,2020-2021,学年部,编版
  • cover
备课参考:《出师表》的词语译释问题 “三顾草庐”,早已是人所共知的成语,而且大多知其出典:刘备三次屈尊到诸葛亮所居草屋,请其出山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故事。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叙事中,有关回目题作“刘玄德三顾茅庐”,因而写成“三顾茅庐”更为多见。人们对这一成语虽然耳熟能详,但其中“顾”字的释义,却往往因拘于一端而在转述或今译时经常误用。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中,节选《三国演义》第38回“隆中决策”部分,取篇名为“三顾茅庐”。教材注释:“顾:拜访。”在该小说的文本语境中,这一注释并无问题,因为其叙事以“玄德访孔明”的主线展开,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之态描述得淋漓尽致:虽经历了两次往访不遇,欲再次前往时又力排关羽、张飞异议;第三次到达草庐时适逢诸葛亮“昼寢未醒”,便“拱立阶下”等候“半晌”;见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即阻遏童子通报而“又立了一个时辰”;待诸葛亮醒后入后堂更衣,耐心等待了“又半晌”,方得以见到诸葛亮;甫一见面,即行“下拜”之礼,言称“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云云。据此描写,转述这一情节说“刘备三次到草庐拜访诸葛亮”,可算是对“三顾茅庐”的准确阐释。然而,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出师表》中,诸葛亮说“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应是“三顾草庐”的最早出处,能否照搬以上“顾”的释义,将此语今译为“先帝……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呢?回答肯定是不能的。因为“拜访”是一个敬词,用于对所访对象表示恭敬或敬重。现代人际交往的礼仪中也经常用到这个词,如“您哪天有空在家,我到府上去拜访您”。但“拜访”不能用于称说他人对自己的来访,如不能说“我周五在家,你到时来拜访我吧”,或“你能来拜访我,我很高兴”之类,因为说话人不能要求(或形容)对方对自己恭敬或敬重。 汉语中的敬词和谦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礼仪文明的一种体现,对此加以正确认识和传承使用,也是检验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就“拜访”一词的表敬用法而言,关键在于理解“拜”字。从古代造字之初起,“拜”即是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行礼时两膝跪地,低头与腰平,两手至地。后泛用为行礼的通称,又用在其他动词前表示对对方的敬意。如:拜见,用于客人会见主人时表示恭敬;拜望,用于探望敬重的对象;拜别、拜辞,用于和敬重的对象告别;拜托,表示恭敬地委托他人办事;拜读,表示阅读所敬重对象撰写的文字,等等。所有类似词语,都不能在说话者双方之间反过来使用。可是,作为敬词的“拜访”,如今被误用的现象已较为普遍,口语和书面语中出现“拜访我”已是屡见不鲜,如: 采访者:听说本地历任领导对您都非常尊重,能举些例子吗? 受访者:是的。我虽然做的事情还不多,但县里、区里领导逢年过节经常来拜访我,咨询我,令我非常感动。 在文言文的译文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误用。如曹操《短歌行》诗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两句,就有译为:“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拜访我。”文言文中的“顾”,在对应的译文中忽视语境而译为“拜访”,以致出现“拜访我”这一敬词误用的现象,也颇为多见。如南朝陈沈炯《独酌谣》诗句“智者不我顾,愚夫予未要”,有的书里即把“不我顾”译为“不拜访我”。宋曾巩《赠黎安二生序》中讲黎生和安生携其所作文“辱以顾余”,有鉴赏文章也将此句译为“不以为耻辱来拜访我”,或“屈辱自己来拜访我”。颇令人担忧的是,当今语文界对“拜访我”这一有违礼仪的语言现象似已麻木不仁,以至在教材文言文的相关译文中也出现同样的问题。如统编教材中的《出师表》,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参考译文”中,对“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句,即译为“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而且,该篇译文注明“选自《名家精译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