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624690

12《湖心亭看雪》第2课时课件(共35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14次 大小:1017894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湖心亭看雪,课时,课件,35张,PPT,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理清结构 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赏雪的具体经过。 第二部分(2):写湖心亭奇遇。 出游时间,气候、环境: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看雪的具体时间,船中所见雪景(远景):是日更定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亭中会客经过: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客此。 借船夫之口抒发感慨: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翻译读,理解句意 三、精读赏析 1.齐读文中写雪景的句子,说一说: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如果将原文中的句子进行修改,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修改前: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修改后: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写出扁舟极轻极淡;“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于茫茫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如果换成“条”“座”“艘”“个”四个寻常的量词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独往湖心亭” 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后内容表达很矛盾,如何理解? (1)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2)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4.这段写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这是白描的写作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白描,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特点: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少用形容词和修辞。 5. 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①“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②“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于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于天地之广大,又倍感孤寂落寞。 ③“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痴行—痴景—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6.“他乡遇知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