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课 斜钩 本节课最有学习价值的核心知识及学科统领性观点 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本课属于基本笔画学习,教材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斜钩”笔画的构成及其形象特点。二是“斜钩”的运笔步骤示意图。三是范字赏析与练习。四是对比欣赏。 核心知识:正确把握“斜钩”的形象特征,书写要领以及包含“斜钩”的字形的结体特点。 统领性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斜钩”的形象特征和书写要领,以及这一笔画与文字整体结构的关系以及不同书法家的斜钩的书写风格。 本节课特定学习内容间的横纵联系 知识联系: 纵向联系:本课是单元学习的第三课,基本笔画的学习,承接三年级所学的基本笔画“竖钩”的写法。 横向联系:本节课是基本笔画学习的第三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相对复杂一些的笔画打好基础。 学生对于本节特定学习内容易理解和易误解之处 易理解: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斜钩”的形态特征并掌握书写要领 易误解: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把握书写“斜钩”时的动势与力度,以及这一笔画与文字整体结构的关系以及不同书法家的斜钩的书写风格。 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斜钩”的形态特征并掌握书写要领,通过对范字的欣赏和临写,初步掌握包含“斜钩”笔画字形的结体规律。 2.使学生能临写包含“斜钩”的范字。 3.使学生加强对不同字体的认识。 4.提高学生的临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把握“斜钩”的形象特征,书写要领以及包含“斜钩”的字形的结体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书写“斜钩”时的动势与力度,在范字临写中如何处理斜钩与其他笔画之间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并保持字的重心,从而使结体更为美观。 教具准备、信息工具 教具准备:笔墨纸砚,学习任务单,展示卡,等。 信息工具:西沃多媒体辅助教学,微课. 将特定学习内容呈现给不同学生的策略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信息工具 设计意图 对比导入 二.笔画临写 教师出示“弯钩”的图片,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笔画以及它的特征。再出示本课的教学内容“斜钩”让学生比较二者的异同点。 在学生进行讨论会教师进行总结:二者都属于钩,而且都像是拉开的弓弩,但是“斜钩”的方向是倾斜的,钩尖向上。 点题“斜钩”,并板书“斜钩”。展示拉开弓弩的图片和斜钩的图片,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斜钩”的形象特征,并思考为什么古人形容“戈如发弩”。 展示“斜钩”的运笔步骤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微课演示“斜钩”的写法。 引导学生用手指在空中临写,体会笔顺。 学生临写,教师巡回指导,注意个别辅导与指点。 5.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在书写过程中的体会,什么地方最难写,如何把斜钩写的美观。 1.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找出“弯钩”的特征。 2.比较“弯钩”和“斜钩”的异同点并进行讨论。 3.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戈如发弩”问题 1.观察老师出示的“斜钩”图片。 2.观看微课,学习“斜钩”的写法。 3.跟着老师空书笔画,体会笔顺。 4.自己临写,先铅笔双钩填墨,然后摹,最后照着作业单临写。 5.谈一谈自己书写的感受。 课件展示“弯钩”和“斜钩”。 课件展示“斜钩”的运笔步骤示意图。 播放笔画书写微课。 使用西沃授课助手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利用对比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很快发现二者的异同点,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和微课让学生直观的学习“斜钩”的书写要领。利用双钩填墨和摹写和临写的手段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斜钩的书写。 三.范字临写 四.展示评价 五.拓展提高 教师展示教材中的范字“成”“武”,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及评述这两个字的结构特点。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字中的笔画没有一个是平的(全都是倾斜的)但是我们不会觉得字是歪斜的?在学生分析讨论后引导学生注意书法家如何通过笔画的粗细,疏密处理字体的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